來源:環球時報
揭露臺灣綠媒無事生非、大肆制造假新聞的視頻17日火爆島內網絡。事實上,在民進黨當局的縱容和操弄下,綠媒這些年不斷制造假新聞攻擊政敵、抹黑大陸,已經引起民眾的強烈憤慨。
視頻曝光綠媒無良記者
“臺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這則視頻,由一名在島內長居的外國網紅拍攝。他以另一名網紅莫彩曦的經歷舉例稱,去年8月即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前后,島內外一些人擔心大陸會對臺灣采取軍事行動。此時莫彩曦發布一則動態稱,他們在臺灣游玩了日月潭,準備在臺灣待3個星期離開。這本是他們計劃好的行程,但綠媒三立新聞網記者使用的標題卻是“才游完阿里山,莫彩曦淚崩宣布離開臺灣,首爆真正原因”,讓讀者誤以為他們因為“緊急的事情”離開,讓一些人聯想到大陸,有人便在網上開始攻擊莫。視頻提到,一些臺灣人對大陸人有著“刻板印象”導致偏見,而這些不良記者則會利用這些偏見當成自己的武器。
此外,視頻還提到一則綠媒近日爭相報道的假新聞,就是有關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替身”。其中,三立新聞引用了一則澳大利亞媒體的辟謠新聞,結果反而拿來進行剪切、“只播一半”來制造謠言。辟謠的部分卻完全不提。發布視頻的網紅稱,最荒謬的是一些網紅發表了一點觀點,比如食物不好吃或天氣不好,甚至會上臺灣的電視新聞,然后被拿來做文章,沒有任何公正性。該網紅稱,這就是通過抹黑別人帶風向,應該被大家揭發。
在相關曝光視頻下,有近萬條島內網民的評論,絕大多數都支持“臺灣媒體低劣到沒救”的觀點。有評論稱,“臺灣媒體已經爛到需要讓一個外國人點出有多爛”。也有評論稱,“臺灣人自己本身的水平也是每況愈下,有什么樣的視聽大眾,就會支撐出什么樣的媒體市場——臺灣人愛腥膻色、愛八卦、理盲濫情,自己該反省、該抵制不良的媒體,從糟糕的標題開始抵制”。有一名網民以自己的經歷舉例稱,自己是一名住得比較偏遠的高中生,很不幸父母經??吹男侣劸鸵匀橹鳎洺牭剿麄冋務搶χ袊箨懙目贪逵∠蠛统鸷扪哉?,但事實上平時根本沒機會接觸到大陸人。這名學生稱,自己在網絡游戲論壇中,遇到的大部分大陸人都具有良好的素質,“對此我很無能為力,也覺得很難過”。
刪減修改事實制造假象
綠媒制造的假新聞何止這一條,之前最聳動的就是臺灣華視新聞臺報道“新北市被解放軍導彈擊中”。去年4月20日早上,華視新聞畫面下方突然出現“戰爭有爆發之虞,新北市政府開設聯合應變指揮管制中心”“新北市遭解放軍導彈擊中,臺北港艦艇爆炸,設施、船舶損毀”等跑馬燈信息,不僅一些民眾產生恐慌心理,臺軍方內部都表示“嚇了一大跳”,甚至驚動了臺灣的情報部門。雖然華視聲稱是出現技術錯誤,但有民意代表懷疑,這些假消息內容都是民進黨當局先錄制好,通過渲染所謂的“反中”為自己撈選票。
有臺媒曾總結綠媒如何發假新聞:在引用外媒報道時,刻意刪減或修改報道內容,改成發文者想要的風向。比如外媒報道一名外國官員接種大陸疫苗后出問題,調查后發現是醫院的冰箱缺電導致疫苗變質。結果到綠媒這里,卻變成“外國領導人震怒拒用大陸疫苗”,該假新聞接著不斷在各大論壇、臉書被綠營網軍引用,企圖制造輿論風向。
今年夏天,綠媒《自由時報》聲稱,大陸78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范點目前只剩下39個正常運作,近3年僅舉辦4次活動,無法對臺青提供實質幫助。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7月以數據反駁稱,2015年以來國務院臺辦積極搭建平臺,累計授牌設立79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范點,現保留77家。截至2022年年底,基地和示范點累計服務和入駐臺青投資企業與創業團隊4900多個,吸納實習就業創業臺青近2.5萬人次,累計超過20萬人次參與基地和示范點開展的交流活動。他批評該報頑固堅持“臺獨”立場,是民進黨當局制造“信息繭房”的幫兇、“臺獨”勢力挑動兩岸對立的工具,早已喪失新聞媒體應有的公信力。
本地人也受荼毒
實際上,臺灣自己不少人也深受這些綠媒的荼毒。去年4月,有綠媒報道稱,臺北市音樂圖書中心原本預計當年動工,但時任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認為這是前副市長林欽榮說要蓋的??挛恼芎車烂C地回應稱,“很多綠媒,我要特別點名《自由時報》,不要每天做假新聞,不要說什么傳說、據聞”,他們只是在討論預算如何改進。他直言,“你們真的是惡毒的媒體”。
而面對綠媒如此操作,民進黨當局輕描淡寫。像華視發生那么大的事故,僅僅避重就輕地回應稱要“罰款”。臺灣《中國時報》此前披露稱,民進黨完全執政后,屢傳將媒體采購案發包給特定媒體?!傲⑽辟M鴻泰披露稱,蔡英文當局一年宣傳預算高達20億元新臺幣,而近兩年民視和三立就拿到11.1億元,2022年1月至9月這兩家媒體共中標整體媒體預算的74%,華視也占10%。此外,親綠媒體人周玉蔻的“放言科技”也得到不少好處,4年內中標媒體預算高達870萬元新臺幣。有島內輿論稱,這些惡質媒體被民進黨當局豢養,攻擊大陸以及島內特定政黨或候選人,隨時帶風向帶節奏,散播假消息,為民進黨涂脂抹粉文過飾非,挑動兩岸仇恨,制造“仇中、反中”氛圍,已經成了臺灣政治的一顆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