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興強寫給同學的欠條。
鄭懷凱展示兒子生前獲得的各種證書。
“爸,媽,兒子對不起你們,我真的撐不下去了……別給我收尸,太丟人……”在發完這段短信后,21歲的鄭興強(化名)從青島的一家賓館樓上跳了下去,陪伴他最后時光的只有那部白色的手機,里面存留著兩天前的電話錄音,對方是一名陌生的女人,一名催債者,來自于一家網絡借貸平臺。其實,在鄭興強人生的最后一年里,迷上賭球的他始終活在借貸公司的“魔咒”里:輕松地借錢去賭球,無力償還以致被威逼。最終,他化身一抔骨灰,留下了數十萬元人民幣的債務。
“這錢都能贏回來,貸款也無可厚非”
鄭興強出生在河南南陽鄧州裴營鄉,自殺前是河南牧業經濟學院14級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大二學生。鄭興強曾以“慕尼黑之手”這個昵稱在網上發布迷上賭球的過程。他稱自己在2015年1月份在網上接觸足彩,剛開始自己能夠小贏一些,“覺得賺錢太容易了,慢慢就加大投注……”最多一次,鄭興強曾經贏了7000元,但并沒有罷手,反而越陷越深,最后他在“代理”的“引導”下迷上了境外賭球。
他寫道:“我把贏的錢拿去消費、購物、大吃大喝,什么都用好的。然而不會讓我一直贏,有一天我特別黑,輸光了之前贏的錢,我慌了,沒錢就沒法玩了……”“……這時候我想到了貸款,心想這錢都能贏回來的,貸款也無可厚非。套現花唄,然后在網貸平臺貸了一萬多,說實話,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搞這么多錢,雖然是貸款,心里居然一點恐慌都沒有,錢那時候看來就是數字,一個越來越大的數字。”
“窟窿越來越大……家里空了”
如果仔細閱讀鄭興強死前發布的手機短信截圖,就會了解他內心的恐懼。其中一條短信的內容是這樣的:“咻咻貸這錢你是不打算還了是吧。花著別人的錢就這么心安理得?誠信不要了是吧?你的通訊錄我已經拿到了。明天上午就開始聯系你周邊人,如有打擾請諒解。”
同學說,曾經有催款人闖進了學生宿舍,把鄭興強帶走后,暴打了一頓。“20歲的放縱毀了前20年的一切,已經退學,無家可歸,我媽再也不想看見我,我舅對我說愿滾哪兒就滾哪兒去吧,我爸說自生自滅吧。”鄭興強在1月24日的網帖中這樣寫道。
對于兒子的話,鄭懷凱說沒有真的不管他。鄭懷凱并不知道各種名目繁多的P2P網貸,這個常年生活在大山里的農民,直到現在都似懂非懂。老鄭第一次幫著兒子還了7萬多,這是他一輩子的積蓄;第二次還了3萬多,是從親戚朋友那借的。在多番勸阻無果后,鄭懷凱帶兒子去了舅舅家,然而,舅舅也沒能阻止鄭興強瘋狂賭球。“窟窿越來越大,從20萬,到30萬,到最后的60萬,實在沒辦法承擔了,家里空了。”老鄭沮喪地說。
他的20多個同學背著莫名的債務“他終于離開這個世界了。”這是幾名同學在聽到鄭興強死亡的消息以后,發出來的感慨,“其實,我們不知道應該怎么形容我們現在的感受,惋惜、悲傷、感慨……最后只能說是"復雜",因為他已經自殺過好幾次了。”
同班同學張軍說,鄭興強是班長,每年開學,都要登記同學父母的身份證、電話號碼等基本信息。在獲得張軍許可后,鄭興強曾用張軍的名義,在諾諾鎊客、名校貸、優分期、分期樂、雛鷹、趣分期等平臺,貸款了近6萬元。初步統計,鄭興強留下的近60萬欠款,是他用28個同學的名義借的。
在鄭興強自殺身亡后,一家網貸平臺對鄭興強所欠的債務進行了免除。但還有很多同學沒有解脫,“我們真的不知道怎么辦了。”同學說他們現在不僅為那些莫名的債務所痛苦,同時他們更會擔心在別人眼里,鄭興強是他們逼死的。 綜合北京青年報、新京報
網絡貸款如何搶灘校園:
10分鐘審核 1天放款“網絡貸款”流行校園,究竟是學生的“福音”還是“陷阱”?專家表示,當前大學生強烈的消費需求為網絡貸款平臺提供了商機,學生在被便利性和低門檻吸引的同時卻容易忽視潛在風險,網貸市場亟待健全規則、加強監管。
方便快速?警惕網貸潛在風險
網絡小額貸款這一方式在大學生中已經十分普及。多數學生是利用網絡借貸平臺滿足日常消費需求,如購買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大二學生小陳說:“這種借款方式很方便,只需要身份證和學生證就行。相比之下去銀行辦理手續就麻煩得多。”
記者調查發現,網絡借貸平臺很受學生歡迎,但部分貸款存在信息審核不嚴、高利率、高違約金的特點,而學生在增長的消費欲和僥幸心理之下可能“連環貸”,墜入財務“陷阱”。
“1分鐘申請,10分鐘審核,快至1天放款,0抵押0擔保,最高額度達50萬元。”“大專及以上學歷可申請大學生貸款,無需抵押,比信用卡便宜50%,100元-5萬元額度等你來!”——記者在網絡上搜索“大學生貸款”,頁面上即顯示數十個平臺官網,并有不少這樣“誘人”的廣告語。
“不過,有些貸款利息很高。”小陳說,“比如我有同學貸款10000元,合同約定利息2000元,那么最后本息共計要還款12000元,但其實到他手中的貸款只有8000元。還差的2000元要被平臺暫時扣留,等款還清的時候才打給你。”
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建向記者透露,部分網貸平臺“在對借款人的信用審核上也并不嚴格”,貸款看起來容易,但一旦消費欲膨脹,就可能陷入如小鄭一樣的連環債務之中。“學生還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也就沒有償還能力,最終還是要父母兜底,自己也會承擔很大的精神壓力和法律責任。”
加強監管!學生貸款不能“任性”
當大學生“有錢任性”的消費需求遇上“方便快捷”的網貸平臺,能否“皆大歡喜”?專家表示,大學生網貸需要警惕“力所不及”的風險,同時應具備正確合理的消費觀,而平臺則應規范審批流程,在法律法規框架內經營業務。
網貸之家首席研究員馬駿指出,“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不會輕易違約。對于不還款的大學生,可以通過通知同學、輔導老師的形式來督促其還款,或寫進誠信記錄里,不還款會影響畢業,這樣就能對學生網貸群體形成約束。”馬駿說。
“有關部門應對平臺加強監管,平臺要對大學生貸款資質進行一定的審核,對虛假信息審核不實的,平臺也要承擔責任。”專家建議。付建同時談到,學校也應強化校園管理,同時引導、教育學生具有正確的消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