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整個人才市場并不如去年景氣,從招聘需求而言,招聘方變少了,需求少了,總體來說,如今的互聯網行業,已開始趨于比較理性的狀態。”杜海艷向記者直言。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上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馬歇爾·伯曼曾如是評判近現代都市的現代性特征。在他看來,成為一個現代主義者,就是讓自己在崩解與重生的漩渦中,尋求大潮之美。
時間流轉至今,異軍突起的互聯網,已成為這樣的“大潮”。與傳統都市體驗高度相似的是,處身互聯網大潮中的人群,一方面獲得震顫與刺激,另一方面,則是無盡的焦慮與痛苦。
“互聯網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于此。”北京職友道咨詢有限公司CEO杜海艷告訴記者,“通常來說,薪資福利是跳槽的一個因素,但對于傳統行業進入互聯網圈的人而言,還有戰斗感、興奮感、不確定性與變化。盡管與之相伴而生的,也有不適。”
根據領英中國發布的《2015互聯網人才流動報告》顯示,互聯網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流入與流出比例)持續升溫。2014年至2015年10月,互聯網人才吸引力指數由2013年的1.09攀升至1.21,僅次于金融行業(1.33)。其中電信、教育科研向互聯網行業輸送人才最多,流出比高達2.82及2.19。
在持續升溫的行業吸引力面前,人潮變幻,暗流涌動。
高速變化
對于錢小姐而言,選擇去互聯網,更多是希望得到一個標簽。
“互聯網代表了未來的一個大趨勢。”錢小姐向記者坦言。這位曾經在一家傳統但知名的時尚雜志工作3年的女孩,再次找工作時,將目光鎖定在了該領域。在她看來,自己考慮的因素無非有兩個,第一是薪酬,第二是趨勢。“當你做的東西,逐漸舊了,開始被淘汰,資金跟不上,員工就會選擇離職。”
經過幾次面試與篩選,她最終選擇了一家老牌的互聯網企業,在那里,她以視頻節目策劃的身份出現,薪資也有所上浮。盡管代價是,她每天需要往返三個小時,穿梭位于北京東邊的住所與西北邊的公司之間。
“對于傳統行業的從業人士而言,互聯網行業的薪資會差異很大。”杜海艷向記者指出,“比如除外企之外的傳統行業工程師,薪資可能僅7000-8000元,但互聯網企業的架構師薪資可能翻幾倍。”
但杜海艷同時強調,這絕不是人才流動的全部原因。“曾經有一個在傳統電子廠商待了10年的員工,后來去了一家大型互聯網企業。他向我感慨,在該廠商工作這么長時間,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眼可以望到頭,看到自己的職業路徑,很多東西都是固定的,”杜海艷指出,“但到了互聯網企業,工作中存在的變化令他極為興奮,盡管也會有痛苦與不適。”
高速運轉體現在行業內極高的跳槽率上。根據拉勾網2016年3月發布的獨家數據顯示,互聯網從業者平均19.7個月跳槽一次,其中應屆生每4個月跳槽一次,工作3年的員工平均每年跳槽一次。工作7年之后,跳槽頻率達到19.7個月的平均值,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員工最為穩定,但平均值也僅為2年跳槽一次。
“某些傳統行業的企業就像個大家庭,領導就是家長。員工覺得領導要照顧好自己的方方面面,領導覺得員工需要對自己言聽計從。”領英中國智庫負責人王希娜告訴記者,“如果你是一個追求安穩、歸屬感的人,可能在傳統行業會過得很舒服,但如果心里有許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想要創新,去做一些新鮮的事情,在傳統行業就會受到束縛。”
細分趨勢
盡管互聯網對人才的吸引力持續升溫,但今年開始,行業的職位需求量開始呈現向細分領域傾斜的趨勢。
“今年整個人才市場并不如去年景氣,從招聘需求而言,招聘方變少了,需求少了,總體來說,如今的互聯網行業,已開始趨于比較理性的狀態。”杜海艷向記者直言。
據杜海艷所言,傳統行業的職位多年不會有太大變化,更看重人才的技術或經驗,互聯網企業則總有新型職位釋放出來。“比如雙11、雙12活動之后,產生極佳的活動效應,其他互聯網公司就會設定活動策劃經理、活動產品經理這樣的職位,然后去尋求有該想法及潛力的人。”但在今年,經過前幾年的沉淀,曾經大熱的職位開始呈現飽和狀態。
王希娜則進一步向記者確認,今年BAT企業的招聘規模在縮減。但同時她強調,細分領域的需求量在上升。“比如互聯網金融行業在這方面尤為明顯,傳統金融行業的高管離職去互聯網金融已成為新的行業現象。”
事實上,自今年年初起,多家銀行部門經理級人物紛紛跳槽,互聯網金融已成為金融人士新的求職選擇。
根據領英中國方面的調查數據顯示,金融機構流出人才中,有82%仍選擇留在本行業,明顯高于互聯網行業的78%、時尚業的70%以及零售業的69%。“但一個新的趨勢是,傳統金融人士在向互聯網行業流動,因為后者處于起步階段,且具有高度專業性,需要大量人才。”
除去互聯網金融之外,包括互聯網體育、互聯網汽車等領域也開始炙手可熱。“樂視目前在打造生態圈,包括體育、汽車等板塊都是非常吸聚人才的領域。”王希娜告訴記者,“他們從央視、搜狐汽車、英菲尼迪等相關企業挖了數位高管。”
而無論金融、汽車還是體育,這些行業高管所看重的,更多是行業發展前景。“他們本身就是白領中的精英,單靠錢很難打動他們。曾有一位入職樂視體育的高管坦言,自己之所以選擇加入該公司,是因為現在的體育行業已到了令他‘看不懂’的地步。他很好奇行業最后的結局,于是當樂視向他拋出橄欖枝時,他覺得與其在外面霧里看花,不如深入行業內去觀察、引導行業的顛覆。”王希娜指出,“對于入行前已名利均收的高管而言,進入互聯網行業最大的驅動力,還是自己的好奇心。”
轉身離開
入局者眾,也有人選擇出局。
張女士是某一本學校的碩士,畢業之后選擇進入互聯網行業做技術。“沒錯,就是因為錢。四年前畢業,月薪1萬,我被這個數字吸引了。”可隨后,是每周通宵一次的工作強度,10個月后,她選擇離開這家互聯網企業。
之后,張女士換過兩家公司,均屬于互聯網行業內。“我不否認我能力有限,但說實話,每天從進公司到離開公司一直都在忙,神經繃得很緊張。”張女士坦言,由于表現出色,最后一家公司的試用期一過,她的薪資便漲到了此前公司薪資的兩倍,但待了一年之后,她仍舊考慮離職。“原因是,黑眼圈越來越重,皮膚又開始變差,受不了折舊這么快的自己,準備轉行。”
也有人已經離開,但轉身得并不那么決絕。一位曾經在互聯網圈內混跡12年的人士告訴記者,自己于去年回歸到傳統的教育行業,但仍在持續關注一些機會,其中不乏互聯網企業?;蛟S,是由于這個行業仍具備較強的張力,而他內心依舊蠢蠢欲動。
錢小姐則在入行一年半之后,選擇了離開,如今在一家明星經紀公司工作。她坦言,轉身的原因是互聯網企業的部門規劃與自己的預期不符。
在離開前單位的當天,錢小姐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公司大樓的夜景照片。夜色籠罩下,這座將近二十層的高樓,每一層都亮著燈。錢小姐在朋友圈中感慨道,這里看起來很美,但她也明白,是時候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