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一輪改革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卻甚為關鍵的一環,央企低效無效資產的處置正在持續推動中。
日前,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國務院關于國有資產管理與體制改革情況的報告》中提到一組數據,表示“自2012年以來,中央企業通過產權市場處置低效無效資產1080億元。”
肖亞慶所說的“產權市場處置”,大致流程是把相關資產經過會計師事務所的評估后,確定股權的價值,進入到股權交易市場交易,有意向的投資人通過摘牌,把股權變更到名下。
但是,對于低效無效資產的界定,不同行業的央企理解并不相同,也有企業將虧損不良資產劃入低效無效資產的范疇,在安排資產處置時,認為應與去產能緊密相連。經濟觀察報從國資委獲悉,日前,第一批去產能企業名單已經敲定,涉及企業以鋼鐵、煤炭為主,數量大致為一百余家,這部分企業名單暫無公布打算。
一名基建行業央企人士表示,對于低效無效資產的處置統計,由央企自己先行向國資委上報,“對于我們企業來說,和我們主業無關的一些資產,便是低效無效資產”。
據悉,對于低效無效資產的處置,還可以關停并轉,國資委研究中心處長王絳認為,非上市公司國有股權進場交易,才能實現公開、公平、公正、透明,而且,國有企業需要主動及時地處置低效無效資產,才能占據產業發展的高端。
非上市公司股權交易必選
一直以來,“通過產權市場處置的國有資產”,主要針對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交易,而上市公司的股權交易則另有辦法。
王絳直言:“這是一條紅線,只有堅持這條紅線,才能避免國有企業在處置資產時,出現內部人控制和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
實際上,早在2009年,按照《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企業國有產權交易,便要求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主體(以下簡稱轉讓方)在履行相關決策和批準程序后,必須通過產權交易機構發布產權轉讓信息,公開掛牌競價轉讓企業國有產權的活動。
同時,在今年7月初剛剛公布實施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中也明確規定,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應當遵循等價有償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
上述基建行業央企人士表示,按照上述要求,自己所在企業曾經處置過母公司旗下的一家物流貿易公司,以及一家企業辦醫院,“這部分資產對于我們來說,便是低效無效資產,以醫院為例,再怎么經營都不可能成為優質資產,畢竟不是我們的主業”。
為了處置上述低效無效資產,該央企選擇了協議方式進行先期的股權交易。同時,由于涉及到和民營資本之間的股權轉換,必須進場交易,也就是進入股權交易所進行交易,期間還經過了第三方事務所的資產評估,并先期確定了股權價值。當然,“如果資產是折價的,還要做資產減值準備,也就是國有資產減值準備”,上述基建行業央企人士表示。
事實上,對于低效無效資產來說,在央企之間,并沒有達成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沒有一個可供詳細量化的指標參數。
與上述基建企業理解的“非主業”范疇的資產不同,一家機械加工企業認為,自己所在企業面臨處置的低效無效資產,包括“所屬企業虧損,不良資產”。截至目前,該機械加工企業共清理減少各級所屬企業127戶,清理非持續經營、低效無效參股投資179項,將集團管理層次由原來的七層壓縮至五層,核銷各類不良資產達12.3億元。
一名國資研究人士表示,除了涉及的非主業資產,虧損不良資產,還有一部分是相關設備競拍交易。他舉例表示:“好比說某家央企在5年前為了生產需要,從國外引進了一定數量的機械設備,之后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企業又引進了更先進的機械設備,相當于淘汰了原本的先進設備。那么,對于這家央企淘汰落后的設備資產,對于其他很多企業來說仍算價值不菲且先進,所以這些資產的處置就要經過機構評估,并進入產權交易所去競拍”。
上述國資研究人士所說的處置方式,在首鋼身上便有體現,經濟觀察報從北京產權交易所獲悉,從今年6月開始,首鋼總公司便先后發出原二型材部分機床和試驗機資產轉讓、鐵區管理處焦化區域部分電機等資產進行公開拍賣、鐵區管理處焦化2臺裝煤車資產進行公開拍賣的公告。
除了企業自己圈定的資產范疇,浙江省寧波市國資委曾給低效無效資產劃定范圍,表示是指在企業運營中盈利能力差又缺乏戰略安排,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資產。主要包括:長期虧損且未能帶來效益的股權投資;缺乏控制力的股權投資;非持續經營的企業;未納入主業范圍且不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閑置的或出租收益率較低的房屋、建筑物、設備等實物資產;市屬企業認定的其他需要清理處置的低效無效資產。
在這一輪國資國企改革進程中,為何不同企業、不同部門的理解界定不完全相同,甚至對于低效無效資產的明確概念,以及整體比例匡算難以細化?
王絳表示,國資委沒有必要為企業去細化具體指標,來框定具體央企的相關資產屬于低效無效資產范疇,企業自身最清楚低效無效資產的范圍,而且,各行各業資產收益率不一樣,很難進行固定的量化統計。他說:“低效無效資產是一個動態概念,不是一個死概念。更不是說統計出來一個盤子,大家照著這個盤子去做,千萬不能這么干,而是應該根據市場行情、產業狀況,時刻調整”。
至于國有企業低效無效資產的形成原因,王絳認為包括國有企業社會包袱、歷史包袱;世界及國家產業調整以及企業自身經營出現問題。
混改助推資產處置
除了產權市場交易,還有哪些辦法可以輔助央企處置低效無效資產?
王絳表示,未來處置低效無效資產,除了通過產權市場交易,還可以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實現低效無效資產穩妥有序退出,加快退出長期虧損、產業前景不明、缺乏控制力的資產,推進去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的工作。在關停并轉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來推進低效無效資產的處置。
上述基建行業央企人士認為,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低效無效資產的界定,還是低效無效資產的處置,主要都得靠企業自己在市場環境中摸索,國資委不會就此提供專項資金,或者進行更多的行政管控。
王絳表示,對于國有企業來說,隨著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推進,企業轉型越快,低效無效資產也會越來越多,只有加速處理這部分資產,在以后的市場競爭中,央企才能在市場中占據更明顯的優勢。而且,處于完全競爭領域的央企,在處置低效無效資產時難度相對會小一些,王絳說:“國有企業需要主動及時地處置低效無效資產,自己不主動在產業演進中引領產業的發展,不占據產業發展的高端,遲早將被產業的發展所淘汰,而且不僅僅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發展也要關注這一點,經濟規律在審視每一個企業時的眼光是平等的”。
前述基建行業央企人士則表示,從自己企業自身經驗觀察,未來在處置低效無效資產時,需要處理好成交價格和成交后資金到位時間上的關系。
除了這一點,在處置低效無效資產時,還需謹防國資流失。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敲定新一輪改革方向開始,多家央企便專門就資產梳理研究并制定相關方案。
前述機械加工企業對于低效無效資產的最新規劃則是,繼續制定國有資產質量優化提升規劃,盡快明確對五級及以下企業的清理調整和三年連續虧損、所有者權益為負數企業清理調整的目標,同時對集團已批復企業尚未完成的項目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落實,并配合相關部門建立對二級企業虧損面和虧損額的考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