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人類尸體攜帶的微生物或許能夠在太空中生存下來,特別在火星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看來,人類尸體可成為向其它天體運送微生物的載體,若能完好無損地穿越大氣層,讓微生物在目的地中蔓延,再加上適宜環境,就可能為另一個星球上生命的孕育創造誘發條件。
此前已有報道稱,太空環境會對人體造成或輕或重的損害。那么人體若遺留在太空中,會對宇宙造成什么影響呢?
嚴峻的太空任務可能導致宇航員意外死亡。科學家們表示,人類尸體可能在另一個星球上為生命的孕育創造誘發條件。
雖然前提條件必須是“理想的”:人類尸體如果能夠避免在穿越一個星球的大氣層時被焚燒殆盡并降落在星球表面,就可能成為運輸微生物的載體,甚至充當生命起源的“初始載體”。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微生物學家蓋瑞-金(Gary King)在接受《天文學(Astronomy)》雜志采訪時解釋道,在某些情況下,人類尸體攜帶的微生物或許能夠在太空中生存下來,特別是火星這樣的環境中。
蓋瑞-金致力于研究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他指出,人類已經了解到某些生物能夠在類似太空的惡劣環境中存活。
金說,“我們從永久凍土中提取出微生物,這些生物在過去100萬年間一直處在蟄伏狀態中,卻仍然頑強地存活下來。特別在火星這類地方,人體內的細菌孢子肯定能夠生存。其他非孢子細菌也可能存活。我目前正在研究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這樣的微生物能夠在缺乏水和存在大量電離輻射的條件下存活。”
但是,這些微生物能否成功運送需要考慮三大要素:人類尸體的保護、儲存以及運送時間。
人體必須被包裹在航天器或類似容器中,使微生物能夠順利通過大氣層。著陸后,為了讓微生物在目的地中蔓延,還需破壞航天器。
與此同時,還需保證運輸過程的溫度能夠保持液態水不被凍結或處在凍干狀態中。
不過,第二種情況更易實現,因為研究人員指出,“太空是天然的終極凍干機”。
這種實驗性質的微生物傳送或許最好限制在太陽系內。如果飛往再遠一些的地方,例如,飛往半人馬座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會因在太空中的漂浮時間過長令人體經受更多的宇宙輻射,從而嚴重影響微生物的生存,因為輻射會導致DNA和RNA的突變。
不過金說,“如果人體內的大量微生物只需要活下來一只,(從長時間的大量輻射中存活下來)也不是不可能的。”
科學家們表示,哪怕人體在降落到目的天體的過程中,所有微生物都沒能幸存下來,也可能因一些意想不到的完美條件而引發新生命形式的誕生。
如果人體落在已擁有某些基本分子(構建DNA的三磷酸)的行星上,就可能引發生命的起源。
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家杰克-斯托斯塔克(Jack Szostack)曾獲得諾貝爾獎。他向《天文學》雜志表示,如果環境適宜,腐爛尸體中的分子可能激發目的地中新生命的起源。但是一些要素成分可能會缺失或濃度過低。
格拉斯哥大學的化學家李克羅寧(Lee Cronin)指出,如果所有機組人員不幸遇難而不是單人遇難,并降落在新星球的適宜環境中(如淺水坑),新生命誕生的幾率會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