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買到《地球最后的夜晚》=跨年點的電影票,然后跟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去看,在電影最后結束時刻,相擁接吻到第二年。”
抖音上,這段充滿浪漫色彩的錄屏被大量轉發。
2018年的最后一個夜晚,文藝片《地球最后的夜晚》憑借“一吻跨年”這個致命的儀式感,斬獲了上映首日2.396億的票房。
但一個頗為尷尬的現實是,那些抱著和情侶“一吻跨年”幻想的小鎮青年,卻多在一小時的3D長鏡頭中“一睡跨年”。豆瓣、貓眼上充斥了“看不懂”、“看睡著”的評論,抖音上甚至有網友專門制作了短視頻進行吐槽.
另據貓眼專業版,盡管《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首日票房驚人,但從第二日起便開始上演“大跳水”,高開低走。

截圖時間為1月2日上午10點
而事實上,這場文藝片領域史無前例的“璀璨綻放”與“瘋狂反噬”,其實早有跡可尋。片方也已憑首日票房賺足了錢。
1一吻跨年、末日營銷,
小眾文藝片被推進大眾視野
《地球最后的夜晚》從一開始就不是按文藝片去包裝的,它是被精心包裹成商業愛情片的文藝片。
2018年12月7日,@電影地球最后的夜晚 官微發布了一條別有意味的聲明。除了公布電影的發行價和放映格式,該微博還指出:“這也是2018年最后一部電影,影院可選本片做跨年活動,可選擇在12月31日21:50開場,影片結束時恰好就是0點0分跨年那一刻,觀眾可以與最重要的人一起度過一個最有儀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

“一吻跨年”,好一個彌漫著末日氣息又氤氳著浪漫遐思的詞,馬上為空虛迷茫的現代人提供了儀式感。何謂儀式感?用法國童話《小王子》的話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中國人向來重視儀式感,尤其是在節假日里。它是對一成不變落入窠臼的生活的一種反抗。因此,這條微博發出后,《地球最后的夜晚》立馬在當天迎來了預售的第一個小高峰。也是從這一天起,《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首日預售開始穩步爬升。

如宣發方所引導的,評論區的情侶和單身狗們都興奮了起來。“浪漫暴擊,心動百分百。”“等一個小哥哥和我接吻,我們只談一部電影的戀愛好么?”“這是我兩年來最想談戀愛的時候,竟然是因為一個電影。”看到這些留言,宣發方估計隔著屏都要偷著樂了。

與此同時,《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全平臺都以“一吻跨年”為宣傳點,展開強勢營銷。
微博
能明顯看出,《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微博上曝光的系列海報都是與愛情強相關的。
不論是終極海報,湯唯與黃覺在“心臟地帶”重逢;還是虐狗意味十足的“地球跨年指南”;或是“前一秒相擁而吻,后一秒拿槍對峙”的影片動圖,影片宣發方都在渲染一種迷人、危險又浪漫的情愛氛圍。

片方發布的MV也在勾勒一種美到憂傷的夢境。推廣曲《墨綠的夜》中,田馥甄用空靈細膩的唱腔,傳達男主跨越記憶與夢境追尋女主的執念。影片官微配的文案是:“今年最后的夜晚,和最珍貴的夢中人一起度過。”
《地球最后的夜晚》推廣曲《墨綠的夜》
抖音
同時,《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把抖音作為宣發主陣地。還記得《前任3》上映時抖音上泛濫的痛哭畫面嗎?那些精準踩中現代人情感共鳴的視頻,在抖音的算法推薦下,很容易獲得大量級曝光。
至今,#地球最后夜晚#主題視頻在抖音上的播放量已超1億次。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段流傳極廣的錄屏,還有各種花式選座的視頻,以及“你打算什么時候,去見那個超級超級想見的人?”的情感金句……它們共同調成了一杯荷爾蒙滿滿的“酒”,讓欲望都市中的男男女女們有了個“約”的機會。

線下

而在線下,除了常規的巡回路演,《地球最后的夜晚》還真調了一款同名酒。早在今年8月,黃覺就發微博稱:“Mandrill酒吧特別定制雞尾酒‘地球最后的夜晚’,任何人,只要一口把酒悶了,然后朗讀杯底的文字,拍下視頻@我,這杯酒我請,想喝幾杯我請幾杯!”
隨著電影熱度走高,黃覺這家酒吧也成為一處熱門打卡地,和電影互相導流。
2畢贛個人價值被發揮到極致,
不喜宣傳也要拼命上鏡
除了宣發方的精心布局,本片的最大IP畢贛也在奮力為電影做宣傳。
這個從貴州凱里走出來的29歲小鎮青年,更習慣隱在背后用鏡頭語言表達。三年前,因為一部十幾萬成本的文藝片《路邊野餐》,26歲的他摘下金馬獎,并被業界推至“天才導演”的位置上。
但這次,畢贛背負的是5000萬投資的片子,需要對更多人負責。為宣發,畢贛從鏡頭后走到鏡頭前,除了跑路演,還上了多檔節目。既包括受眾相對高端的《十三邀》、知乎“大家談”,也包括受眾相對下沉的《吐槽大會》等。

他努力適應不同節目的調性:在《十三邀》里,他與許知遠推杯換盞;在知乎“大家談”里,他聊女性與愛情;在《吐槽大會》上,他和昔日商業片之王、今日爛片之王王晶站在一起。
如果說前幾者和畢贛的調性還算相符,《吐槽大會》 則多少有些牽強。試問有多少樂衷于看喜劇脫口秀節目的人,愿意坐下來看2小時晦澀難懂的文藝片?
但《地球最后的夜晚》宣發方大概無所謂這點,畢竟,給文藝片穿上愛情商業片的“糖衣”、誘導更多受眾走進影院,才是他們的目的。
3“精明”還是“欺騙”?
漂亮票房終只是首日幻象
因而,在宣發方堪稱“精明”的包裝下,《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正式上映前5天,就拿下預售破億的成績。這是個什么水平呢?它已排到影史華語電影單日預售票房第二的位置,僅次于去年春節檔的 《捉妖記2》。 不用說在文藝片中絕無僅有,就是在商業片中也非常罕見。
但可惜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絢爛票房只在首日綻放,而后,迅速灰飛煙滅。
其實也不難理解。三年前,畢贛的首部文藝片《路邊野餐》僅拿下646.4萬票房。三年后,國內的文藝片受眾可能就翻幾番嗎?
從貓眼專業版來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想看用戶畫像中,二三四線城市用戶大大超過一線城市,其中二線城市更是達到了42.5%,而一線城市僅16.9%。這是典型的愛情商業片的受眾分布,而不是文藝片。

那么,當那些期待看愛情商業片的觀眾,卻發現內容和自己期待的完全不同,自然會一頭霧水。如一位網友所言:“你能想象觀眾在晚上十點,抱著看一部文藝版《前任3》的心態,卻在兩小時后發現這是一部愛情版《刺客聶隱娘》時是什么心情嗎?”
《地球最后的夜晚》宣發方當然想到了這點。因此,在前期的宣傳中,片方其實就把所有籌碼押注在了電影上映首日。不論是愛情主題的海報、文案,還是首映時間點,畢贛通告的選擇,都是在盡最大可能觸及更多觀眾,即使他們不是精準受眾。
你可以說它“精明”,也可以說它是某種“欺騙”。
因此,它以花式手段為自己打造了漂亮的首日票房,也勢必要面對觀眾瘋狂反噬的結果。
而早在電影上映前,其實就有觀眾在知乎沙龍上向畢贛犀利發問:“跟普通的文藝片不一樣,《地球最后的夜晚》營銷成功,觀影人群已經下沉到三四線城市,會不會擔心觀眾看完后心里有落差?”
畢贛當時的回應是:“這個問題是關于我同事的,關于我身邊人的,因為我在四五線城市,難道他們就應該看‘那種電影’嗎?我從來不那么認為,雖然我也不認為他們一定會喜歡我的電影。我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時刻,以前沒有過,以后可能也不會再有,這是一部非常藝術化的電影。”
在他看來,“我的宣發同事不偷不搶,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知識做一件事情,我沒覺得他們有任何過錯,我非常尊重他們,我甚至為了尊重他們,我可以為他們來做宣傳,因為我不喜歡做宣傳”。
但遺憾的是,從結果來看,四五線城市的剛需依然還是“那種電影”,文藝片的春天還遠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