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遞行業吐槽:被電商綁架
而“雙十二”過后,國家郵政局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12日當天郵政、快遞企業共攬收快遞包裹7051萬件,比去年“雙十二”增長四成以上,是今年以來日常處理量(3309萬件/天)的兩倍多。
12日當日,申通、圓通、韻達、中通等快遞企業的業務量增長明顯。當日18時,淘寶全網產生包裹總數就已超過5000萬件,全天共產生超過7051萬件快件,是“雙十一”當天快件量的四成,比去年“雙十二”包裹量增長41%。
雖然數量上取得了耀眼的成績,但是快遞公司并不高興,仔細算來,快遞公司在“雙十一”這樣的購物節中只是陪太子讀書,更有賠本賺吆喝的意思。
頭頂數億件快件的快遞公司最后收獲的可能不是“光環”,而是賬單和罵聲。有快遞企業負責人坦言,“雙十一”對企業而言只是一場賠本的買賣,快遞企業已被電商綁架。
為應對“雙十一”業務量高峰,快遞企業招兵買馬已成常態。據統計,韻達快遞在全網絡原有2萬運輸車輛基礎上,又通過各種渠道和社會資源儲備了1000輛車,人員則由8萬人增加至9萬人,并臨時租賃場地5萬平方米。即便是作為“國家隊”的EMS也大肆“屯兵”。EMS有關負責人表示,企業新增運輸車輛1811輛、全貨機6架、客服及生產處理人員5000余名。
所有的備戰都使快遞企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申通方面表示,總部為備戰“雙十一”買了260輛干線貨車,以每輛30萬元計算,總投資已超過7000萬元。申通在全國共有1200余家網點,80%以上的網點都新增了廂式貨車,整個網絡新增廂式貨車達1000輛以上。
某快遞企業高層表示,在快遞配送成本大肆提高的背后卻是快遞價格的一成不變。該負責人表示,除了“雙十一”期間的無奈,更主要是“雙十一”過后,企業添置的車輛等設備成為閑置資源,將給企業帶來巨大壓力,為了減少損失,企業只能低價競爭,最終演變成行業價格戰。
業內人士指出,電商的支撐成為快遞公司跨越式發展的最重要動力,“三通一達”等主要快遞企業電商件的比重均超過70%。但對電商件的過度依賴,也使快遞企業在產業鏈中趨于弱勢。
“將發展重心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提升,對快遞行業來說已經迫在眉睫。”中國快遞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惠德說。記者了解到,幾家主要快遞企業,已從“拼規模”轉向“拼效益”。
上海市郵政管理局局長曾軍山認為,國內快遞行業正呈現出四方面明顯趨勢:一是現代化,快遞企業加大了資本引進力度及設施升級力度;二是國際化,比如圓通速遞已開通韓國、東南亞、歐美等快遞專線;三是融合化,除與電商融合外,一些快遞企業正在積極推廣“倉配一體化”等新型模式;四是公共化,快遞服務已進入政府公共服務采購目錄。
“快遞業的價格戰應該是打到頭了。市場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預計幾年之內整個行業會有大變化。”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