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市的家居公司里,除了開年會、表決心、發年度總結之外 ,還有兩件事兒備受關注,上了熱搜:
一個是大伙兒紛紛掏出錢來,買理財產品,資金來源于閑置的自有資金或募集資金。
另一個是回購股份,年中陸續有公司回購,年底達到一個小高峰,據大材研究不完全統計,出手的至少有:
志邦、三棵樹、惠達、好萊客、美克家居、寶鷹、海鷗住工、成霖企業、金牌櫥柜、索菲亞、華帝、歐派、蘇泊爾等,或多或少回購了一定數量的股票。
01
大材研究梳理發現,2018全年里,陸續有數十家上市的家居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包括:
中源家居、永藝家具、顧家、歐派、帝歐、索菲亞、美克家居、東易日盛、亞廈股份、金螳螂、歐普照明、三雄極光、菲林格爾等等。
用閑置的資金買理財產品,已經非常普遍了,全行業覆蓋,年年都是這樣, 只是數量多少而已。大材研究查詢到了兩組數據:
就拿2017年來講,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截至2017年12月8日,共有1088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較2016年同期的778家同比增長40%;理財規模達1.06萬億元,較2016年同期的7182.97億元同比增長47%。
再看2018年的情況,《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去年全年,先后有1252家上市公司有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紀錄,合計認購金額總額達到1.66萬億元。再次刷新了最近5年來的紀錄。
到2018年底與2019年初的時候,這股委托理財的勢頭又來了一撥,多喜愛、皮阿諾、富森美、亞振、歐派等多家上市家居公司發布了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
多喜愛家紡使用最高額不超過2億元閑置自有資金、最高額不超過2500萬元閑置募集資金,購買較低風險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截至公告日,多喜愛過去12個月里已經買了不少理財產品,累計購買金額 2.59 億元(含 本次3000萬元)。
皮阿諾使用暫時閑置募集資金5000萬元購買理財產品,近12個月累計購買理財產品尚未到期金額為1.05億元。
歐派家居公告,截止1月11日,使用8.6億元自有資金委托理財,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使用自有閑置資金購買的、在存續期內的理財產品本金金額合計18.3億元。 歐派這個數字,估計在泛家居行業里,是沒有幾個能超越的了。
主打出口業務的永藝家具,拿來理財的錢也不少,2018年初,計劃投入不超過3億元用于現金管理。后面買的理財產品應該是5500萬元。
裝修還是核心業務的東易日盛,前段時間放了一個大招,通過了2019年度閑置自有資金委托理財計劃的議案,擬使用的自有資金不超過15億元,這個上限就定得很高了。其實2018年的議案,定的也是15億元。
就2018年的情況看,東易日盛買的理財產品確實不少,既有結構性存款,也有保本浮動收益型、保證收益型的產品。
7月份有一個公告是,花了1億元買了交通銀行的蘊通財富活期型結構性存款S款尊享版。還有廣發銀行北京黃寺支行的1億元結構性存款,招商銀 行北京崇文門支行的1億結構性存款,這些是自有資金買的。還動用了募集資金購買,包括3月份江蘇銀行行北京德勝支行的1.35億元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等。
從公告中可以看出,買的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是風險很低的,往往帶了保本甚至保證收益的要求,安全性大多沒有問題。而企業拿大筆資金買理財產品,原因也很明確,現金趴在賬戶上,又沒有合適的項目去投,就等于浪費。
也有觀點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有些不務正業,手上有錢,應該就多用來增加主營業務的投入,提升競爭力。
但問題是,增加投入不一定就能產生收益,沒有找到可靠的投資方向,沒有一定的把握實現一定比例的收益,建議還是穩妥為好。如果投砸了,產生的問題更大,這是不少上市公司待解的課題。
大材研究認為,如果是募集的資金,還是應該按照預定的計劃進行投放,目前還沒有任何公司可以認為自己不需要在主營業務上加大投入,也沒有公司具備具備足夠的底氣認為自己的主營業務已經非常強。
如果是自有資金,在沒有將使用方式規劃妥當前,適當購買短期理財產品,增加一些收益,也無可厚非。
歐普照明前兩天就有一個公告,截止2018年12月31日,尚未到期的理財產品合計30.2145億元,這個數字也是非常驚人的。
但同時也透露了一筆收益,僅僅是2018年10月1日到12月31日期間,就有超過2345萬元的收益,這可能比投資項目來錢都要輕松一些。
02
今天資本市場表現很差,真是傷透了神,連上市的家居公司都少了許多。
證券時報網的一篇文章提到,A股跌得非常慘,中小板累計跌了37.75%,上證50指數跌了19.83%。A股總市值縮水13.76萬億元,所有行業都在跌。
跟家居有關的幾個行業,比如建筑材料、輕工制造、建筑裝飾、房地產等,跌幅都在30%以上。
我們日常覺得很不錯的一些家居品牌,營收與凈利潤都是20%以上的同比增幅,持續幾年,高管層也沒有大手筆減持,核心團隊比較穩定,但股價就是起不來。
大材研究鄧超明認為,用回購的辦法,向市場釋放利好信息,表示公司對業務前景充滿自信,實際控制人的決心很堅定,看好未來的發展,用這種辦法提振市場信心,初衷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從股價反映來看,確有一些品牌,在回購發生之后,股價有些回升,投資人給出了看好的評價。
也有另外一種情況,你的回購力度太小,回購金額不高,只有幾百萬,而且一年里也沒有幾次回購,可能對提振市場信心的幫助就不大。
我們可以來看看一些主力公司的回購情況,對比一下回購力度與股價表現。
惠達12月發的回購公告,回購金額不低于1000萬元,上限2000萬元,回購價格上限12.67元/股,回購后擬用于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等。
最近1個月來,惠達的股價都在8塊—10塊之間波動,對比回購價,給得還是挺給力的,近期股價表現有回暖跡象。
按目前的股價,市值才30多億元,而惠達衛浴前三季度營收已經高達21.6億元,同增4.55%。凈利潤2億,同增12.62%。相當于市值不到前三季度營收的1.5倍。
增速不太理想,放到泛家居行業的上市公司里,拖了后腿。這估計是惠達2019年要解決的問題,增速上升了,可以幫助擴大想象空間。
從2018年情況看,惠達最高的股價發生在年初,20多塊錢,要到達這個巔峰,還需要很多努力。不過,惠達在業務上付出了多方努力,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是值得看好的。
以建筑裝飾裝修為主業的寶鷹股份, 12月份時的一次回購超過5002萬元,從金額上看,還算比較給力。前幾天,又有一個回購公告,計劃2.1億元到4.2億元,回購后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等。
股價也經歷了V字形變化,年初7塊多錢,后來跌到5塊多,后來又回到了7塊多,總市值已有90多億。
對比營收規模來看,市值不算高,2倍營收都不到,畢竟前三季度的營收就超過了51億元,凈利潤3.04億元。增幅不太亮,都是個位數,有提升空間。
海鷗住工的回購手筆更大一些,去年11月份的回購安排是,計劃不低于8.5元的價格回購4.3億多的股份,占到了已發行股份總數的5%—10%。
具體會執行多少,還沒有新的信息,單看回購安排,在同行里,算得上力度非常大的。
最近的股份有所回升,4.3元多了,市值回升到22億左右。去年曾經跌到3.5元以下,最高上升到了7塊多。
畢竟前三季度的營收就超過了15億元,這個市值不算高。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海鷗的同比增幅還是個位數,近年的幾次收購、轉型還沒有爆發出能量。
金牌櫥柜也有幾次回購,比如去年9月份的時候,投入了4000—5000萬。12月份的時候,又投入將近3000萬元。
決心也很大,而且業務增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前三季度營收11.3億元,同增16.83%。凈利潤1.19億,同增31.53%。
去年最高漲到了170多元,跌到了40多塊, 目前回到了60左右,情形有所改變,市值回到了40多億。營收與市值相比較,金牌廚柜比同行要幸福一些,畢竟市值規模接近前三季度營收的3倍。
而很多家居品牌,市值僅僅是前三季度營收的2倍,甚至才1倍多。
市值已回到150億左右的索菲亞,公告稱已經投入了1.2億多元,用來回購股份。
不過從股價表現來看,回暖情況不太明顯。去年最高漲到將近40塊,目前還在16元左右波動,要扭轉勢頭,還需要更多增強信心的動作。
業務基本面又怎樣?大材研究查詢到,索菲亞前三季度營收剛過51億元,同增超過了20%。凈利潤6.9億元,同增20.2%。
增速很不錯的,在泛家居行業里可以排到靠前的位置,而且索菲亞一直在擴大業務布局,走大家居路線,旗下的司米櫥柜、木門等業務也有起色。
大材研究研判認為,泛家居行業里,股份回購的動作應該不會停,接下來還會有一些業務表現不錯的上市公司投入資金回購,畢竟股價一直不振,負面評價會擴散,對品牌形象沒有任何好處。
在高管減持成為普遍現象的情況下,實控人反而增加持股比例,更容易贏得投資者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