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博客Of Two Minds作者查爾斯·休·史密斯(Charles Hugh Smith)近日撰文稱,美國經濟正走向大蕭條,因為已經走投無路了。

經濟大蕭條與逆財富效應
史密斯之前曾撰文數篇解釋為什么經濟大蕭條勢不可擋,以下為他的主要觀點:
1。央行讓資產泡沫膨脹并將利率降低至接近零的政策,嚴重扭曲了全球經濟的成本結構。
2。自2000年左右全球化/金融化時代開啟以來,美國勞動收入一直停滯不前或受嚴重擠壓。
3。 所有東西的成本都太高了,僅靠收入已無法承受開支。所以維持目前昂貴生活方式的唯一辦法就是借錢,以此來保障目前的開支。對美國家庭、企業和政府等來說都是如此。
4。結果,現在每個人都需要靠收入的每一分錢來支付開支,包括不斷增加的債務利息和本金。整個經濟系統中根本沒有緩沖區。
5。這可以看成一連串多米諾骨牌。一旦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下,后面所有的都會倒塌。
例如:一個工人下崗了,再也沒錢去喜歡的餐廳。餐館的開支太高,減少客流量后無法生存,所以只能關門。商業房東的開支太高,沒法降低租金,但由于沒有企業能承受高租金,所以人去樓空,房東只有破產。那持有抵押貸款的銀行就不得不承擔巨大損失,因為沒有收入只有支出的房產已經不值錢了。
曾經有價值的餐飲業現在價值為零。曾經有價值的商業地產也一文不值,因為即使沒有租客,房主也必須繼續繳納財產稅、地方費用和保養費。
多米諾骨牌倒下,引發了逆財富效應。史密斯認為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自美聯儲在1990年代末將美國經濟轉變為泡沫經濟以來,財富效應(即一個人的資產穩步增值時所產生的興奮狀態)就一直是消費的核心驅動力。
史密斯表示,當人們因為資產上漲而感到更富有時,人們越來越有可能通過借錢來滿足對非必需品和服務的欲望,來挖掘新的財富。自從美聯儲壓低利率以來,用房子抵押借款或買新車的成本似乎讓人負擔得起了,尤其是與資產上漲帶來的財富大增時相比。
然而,盡管財富效應可以逆轉,但無論如何都要還債。還債是永遠的,而財富效應卻是一時的。

美聯儲不能阻止逆財富效應
史密斯認為,當前人們存在普遍幻想,覺得美聯儲可以不計代價地用現金救助所有人。但他提醒,必須牢記美聯儲不能做的十件事:
1。美聯儲無法扭轉前所未有的財富不平等現象,因為其政策已將財富不平等推到了社會崩潰的地步;
2。美聯儲無法讓人們承擔起創業的風險和心酸;
3。美聯儲不能強迫公司雇用更多員工;
4。美聯儲無法讓不賺錢的企業盈利;
5。美聯儲不能強迫人們以不再具有經濟意義的價格購買資產;
6。美聯儲無法使破產企業和地方政府有能力償債;
7。即使美聯儲強行實行負利率以至于儲蓄需要花錢,也不能迫使現在意識到首要任務是省錢的人們花錢;
8。美聯儲無法降低整個美國經濟都無法承受的成本結構;
9。美聯儲無法解除美國金融體系中所有的金融依賴關系,從而使其很容易受到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下的影響;
10。美聯儲不能阻止人們出售資產。

一句話總結,美聯儲不能阻止逆財富效應。
史密斯表示,美國經濟正走向大蕭條,因為已經走投無路了。要么資產泡沫的財富幻象完全消失,要么法定貨幣的購買力幻象消失。這都通向一個目的地:美國經濟系統性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