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晚,在薊門法治金融論壇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十分坦率的談到2015年股市危機中的得與失。

肖鋼說,過度的“牛市情結”會影響監管者心理和行為,媒體在股票市場中作用變得日益重要和復雜,設立金融委是邁出完善應急處理機制的重要一步,糾正監管“父愛主義”要實現“六個轉變”。當前,杠桿風險已經有了新的變化,不容小覷。
要點一:主張要有牛市但過度的“牛市情結”對市場有害
▲▲▲
這并不是肖鋼首次公開談論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但絕對是最為系統的一次。
肖鋼報告題目是《終結“牛市情結”——從2015年股市危機中學到了什么?》,他從“牛市情結”產生的根源、到政策傾向分析,以及政府和市場關系如何處理好等進行了系統闡述。
從過去走勢來看,A股市場“牛短熊長”是客觀事實。“我主張要有牛市。”肖鋼一上臺便開宗明義,“但是如果是不正常的牛市情結,對真正牛市沒好作用,進而造成牛短熊長。”
肖鋼表示,當前全社會廣泛存在“牛市情結”,其原因在于:在上漲市中市場參與者都獲得了好處。在“牛市情結”下,政策以寬松基調為主,呈現“刺激政策多、控制政策少”的特征,導致股票市場發展政策驅動特征。
他進一步強調,把股市上漲作為監管部門的政績,對政府形成隱形約束,監管部門把股市上漲看成政績是不應當有的情結。
同時,從政策制定來看,A股市場政策“寬多嚴空”,做多市場政策比較多,對做空市場政策很嚴格,但往適得其反,使得市場因為多空平衡機制沒建立,進而促進牛短熊長的特征。
在總結造成“牛短熊長”的原因時,肖鋼還提到,首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質量普遍不高,企業進出不暢;二是A股投資功能比較薄弱,價值投資理念較難推行;三是缺乏做空和制約的力量;四是政策目標頻繁轉移,影響市場預期;五是中小市值股票長期估值偏高,六是監管短期行為。
肖鋼還表示,媒體傳遞信息、助推情緒的特質使其在股票市場中的作用變得日益重要和復雜。媒體已成為股票定價因素之一。
“現在媒體報道很容易在股票市場中,在全球范圍內瞬間形成一致預期。媒體不要過多報道股市的短期漲跌,這不利于股市發展。”肖鋼說,媒體報道很重要,請一定要準確、客觀、專業。
要點二:注冊制可糾偏存量公司過高估值
▲▲▲
市場總有調侃,股市不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中國股市老是和GDP不太匹配。
肖鋼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上市公司的質量總體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有一部分不具備長期穩定的經營能力的企業出不去,有潛力或者發展比較好的企業進不來。
A股市場中小市值股票長期估值偏高,推進注冊制很可能對原來的存量高估值公司的估值進行糾正。這將對整個市場產生重大影響,這是注冊制要穩妥推進、要試點的重要原因。

同時,A股投資功能比較薄弱,價值投資理念很難推行,趨勢投資投機成為主流。因為我們的換手率特別高。雖然我們有公募基金,有機構投資者,但是由于參與基金的基民也是反復贖回,使得機構投資者行為也散戶化。
有統計資料顯示,偏股型公募基金20年來大體的平均年回報已經達到了16%。但是多數基民享受不到,原因也是在于快進快出、頻繁申贖。
此外,A股市場缺乏一些做空力量的制約。做空手段是保證市場穩定發展的手段,但我們往往把它看成貶義的、負面的因素。
“當然,對于故意造謠的行為要嚴厲打擊。”肖鋼強調。
要點三:股市泡沫往往發生在經濟轉型期 2015年泡沫存必然性
▲▲▲
肖鋼表示,股市泡沫往往發生在經濟轉型期。通過數據測算,我國七次泡沫都是處于貨幣相對寬松的時期,其中有三次是處于經濟偏快增行時期,四次是經濟轉型時期。
肖鋼指出,原因在于經濟轉型期實體經濟回報比較低,新舊動能轉換,新的增長點前景不明朗,容易出現金融脫實向虛,助推投機熱潮,催生資產泡沫。從國際經驗看,境外市場在經濟轉型期也時常發生資產泡沫。而從A股市場過去的經驗來看,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充裕的流動性很容易沖擊資產市場的價格,導致泡沫。
“股市自身體制機制的完善并不是股市上漲的必要前提條件。我國2015年產生股市泡沫不是孤立的,而是客觀必然的。”肖鋼說。
要點四:2015年政府果斷出手防范了系統性風險發生
▲▲▲
肖鋼表示,特殊時期政府必須果斷出手。2015年的異常波動與歷次的暴跌不同,是在于2015年的股市危機是由資金杠桿導致的流動性危機,引發了投資者大面積恐慌,危急情況非同尋常。如果不是杠桿資金,市場本身有一種穩定機制,會趨于平衡,而杠桿資金影響下,會加速市場下跌,出現股市的踩踏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果斷出手,防范可能發生的系統性風險。
在談及當前市場還存在2015年的市場風險時,肖鋼表示,是杠桿風險,杠桿風險近期表現不僅是借錢炒股,而且融資質押風險也暴露出來了。
要點五:救市資金市場收益較好是因為政府往往在極端情況出手
▲▲▲
肖鋼表示,如果當年發生系統性風險,受影響最大的將是銀行,券商、基金的自有資金較少。
救市的錢是采取市場化方式籌集,支付的利息也是按照市場化利率,主要來自于銀行。所以實際上是商業銀行用了自己的資金保持了股票市場穩定,避免了自己的損失。
從現在來看,雖然政府的出發點不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但最終是有效益的。
“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是最低迷的時候買,未來幾年總要升值的。”肖鋼說,所以不僅中國的救市是有效益的,經濟效益的美國也是有收益的,當然政府絕對不是為了經濟效益。
要點六:設立金融委是完善應急處理機制邁出的重要一步
▲▲▲
肖鋼表示,坦率說,在處置危機過程當中,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
他建議,要完善應急處理機制,包括完善應急處置的法律規定、明確政府救市啟動的標準和原則、從國家層面建立常態化危機應對機制、健全信息共享和風險監測機制、完善市場預期管理機制等。
肖鋼表示,不僅股票市場,其他的金融市場可能還會發生暴漲暴跌、大起大落的這種情況,這是難免的。當前金融委成立應該更多地承擔起處置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職責。
同時,他指出,在信息共享和風險監測機制方面,當前仍然欠缺。
“監管的分割、數據的孤島等這些現象仍然存在,所以怎么樣來加快建設信息共享的機制,特別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建立風險預警模型預防系統性危機的演變,尤為重要。”
要點七:糾正“父愛主義” 監管要實現“六個轉變”
▲▲▲
肖鋼表示,要糾正監管上的父愛是在總結我們歷史,特別2015年就是股市風波異常波動和危機的時候得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教訓。
深刻理解股市價格的信號,不以漲跌論,管好政府和監管有形的手,做監管應該做的事情。
作為監管機構,第一位職責應該要明確,就是要怎么把市場發展起來,特別不要把股市漲跌作為市場發展的考核。“所以類似當年我們考核的指標,這個肯定是不對的。”
當然,特別要防范監管套利。監管的定位,證券監管就是“兩維護、一促進”,維護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維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權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肖鋼建議,推進監管轉型要實現“六個轉變”。
一是監管取向從注重融資,向注重投融資和風險管理功能均衡,更好保護中小投資者轉變;
二是監管重心從偏重市場規模發展,向強化監管執法,規則,結構和質量并重轉變;
三是監管方法從事前審批,向加強事中事后、實施全程監管轉變;
四是監管模式從碎片化、分割式監管,向共享式、功能型監管轉變;
五是監管手段從單一性、強制性、封閉性,向多樣性、協商性、開放性轉變;
六是監管運行從透明度不夠、穩定性不強,向公正、透明、嚴謹、高效轉變。
附肖鋼簡歷:
肖鋼同志,1958年8月出生,漢族,江西吉安人,出生于湖南長沙,法學碩士。
1981年開始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
1989.05——1996.10,歷任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總經理、中國人民銀行計劃資金司司長等職務。1996年10月至2003年3月曾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及副行長,并于此期間先后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計劃資金司司長、貨幣政策司司長、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行長及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局長。
2003.03——2004.08,中國銀行(3.60 +0.00%,診股)董事長、黨委書記、行長兼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黨委書記;
2004.08——2013.03,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兼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黨委書記;
2013.03——2016.02,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
2018.03,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